读一本好书,如晤对好友


读一本好书,如晤对好友

——读张伟《编馀思与写》

越慧贞

臧克家说:“读过一本好书,像交了一个益友。”今日,读完张伟教授的《编馀思与写》,我感到,这本书不仅是益友,更是良师。又有人说,世上没有不爱读书的人,只有尚未遇到适合自己之书的人。捧起《编馀思与写》,我再一次沉湎于读书。诚然,要读好这本书,我还需要充电补课,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名词、概念,但这不影响阅读的顺畅感,因为书中处处闪耀的思想之光会引着你欲罢不能。张伟教授主编《阴山学刊》多年,在学刊中执笔专栏“编余札记”,本书即是这些札记的结集。“大体来说,涉及三方面内容,即人文、学术及写作。”

曾有人评张伟教授:“每一为文,言无虚发。”从本书的目录中,检索题目,就可以看出,每一篇章的议论都是货真价实的。《人文的维度》《释人文科学》《说价值理性》《续谈选题》《说逻辑自洽》……对人文、学术、写作几方面或引经据典析本源解涵义,或联系实践揭乱象指正道,观点的独到,见解的深刻让人开视野、长知识。比如,他忧虑于当今社会人们“人文修养”的缺失、“人文科学”定义之混乱、当代人“感性能力”之衰退;比如,他警惕于当今学术界各种乱象,学术追求肤浅、论文写作存弊的苗头;比如,他疾恶于为人师者的荒疏谬误、敏感于后生学子为学的偏狭滞后……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是张伟教授此书的价值体现,也侧面反映了他的学术品格和道义担当。

读这本书,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是张教授的理论积淀之深厚,材料积累之丰富。哪怕是一个概念的矫正,也列出了其原始出处,古今中外研究者的论述,典籍中的阐释,现实中的观照,令人茅塞顿开。每一篇小文都迸发着思想的火花,有着可靠的理论支持、严谨的思维逻辑,但又点到为止,绝不耽于理论的罗列。引文的精准,举例的恰切,读来令人不由得感叹文章通情达理、内涵深邃、格调超拔。

这本书另有一大特色,就是说理的深入浅出和行文的机智风趣。在《说晦涩(续)》一文中,作者引用了蓝英年先生谈论治学之道时说过的四句话:“深入浅出是功夫,浅入浅出是庸俗,深入深出尚为可,浅入深出最可恶。”又说:“‘深入浅出’是最高境界。对学问进行精深的研究,才谈得上‘深入’,融会贯通、驾轻就熟了,才能够‘浅出’。”本书就是深入浅出的绝佳范例。看目录是一个个专业名词,“价值理性”、“逻辑自洽”等,看内容,却感其深入浅出之妙。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却不枯燥,这样的阅读体验何等愉快。更有甚者,文中着眼现实举例,直面弊病诘问,常常收到诙谐讽刺的效果。典型的例子是称有失公允模糊身份的辩论赛评委为“对方辩友”,使人忍俊不禁,继而对评委站错位置这种过失印象深刻。

著名学者、茅盾研究专家丁尔纲先生读过此书,感慨到:“突出的印象除知识渊博和有见地外,主要从文化视角致力社会批判。在当今评坛流俗泛滥的恶劣环境中,敢于和长期致力于此,十分难得。曾有人慨叹地呼唤:何时产生鲁迅。就我的视野所及,恐怕在我有生之年起码产生不了!但我们总可以继承‘鲁迅风’吧?但这也鲜见得很。而老弟此作,可算硕果之一,十分难得!”内蒙古师范大学郭培筠教授感言:“文如其人,既真诚质朴,又睿智机敏,不乏幽默诙谐,更为重要的是充满智识和担当。”内蒙古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振洪教授读后有评:“有思想、有深度,又很洒脱。极富文化底蕴和思维的严谨。”深以为然。

在《论发胸臆 文成手中》一文中,作者就“发议论”阐发心得:周密、独到、深刻、耐读。《编馀思与写》确然印证了这些特点。

上一条:2016年1期编余札记 下一条:不止是学养,更关乎情怀

关闭